澉浦地灵人杰,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人文深厚,曾为军事重镇,今拾古城遗珠几颗,撰为小品,以一展其风姿。
道观弄佳话
“道观弄深石板连,梓树蛟龙升青天。绿荫如伞浮云落,前明李氏恩泽栽。”这是首咏道观弄的竹枝词。道观弄是澉浦南小街一条古巷,其巷窄小,仅一米余,长却近百米,曲曲折折幽幽,中有明代李氏梓树,民国朱氏玉兰树,及旧城南小学内大梧桐树,巷傍有二池,巷内风景秀雅。
道观弄因旧有道观而得名。元朝时,宣慰使、杭州路总管、戏曲家里人杨梓,曾在此巷建楼十间,并凿小池,居住。杨梓家设有戏曲家班,其中有十个歌姬唱曲最闻名。歌姬居此楼,梳妆打扮,演唱完洗妆,经年累月将洗妆水倾入楼下池中,以致池水成暗红色,世人便称此小池为“胭脂河”,称楼为“梳妆楼”。明代风行大江南北的海盐腔便是从这里萌芽奠基。明初,杨氏籍没,人散曲终,楼渐荒凉,后改建为真武庙,俗称“延真观”。明崔孚《游延真观》诗:“蓬莱何处访延真,翠幔朱扉碧海滨。僻地烟霞宫殿古,清朝香火岁时新。”延真观明清时多次修复,几经兴衰,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尚有遗迹存在当时澉浦中心小学内(今澉浦成校)。
道观弄主要由李氏房屋、孙氏房屋、朱氏房屋相夹而成。李、朱两氏为澉浦大姓。李氏明甲申年间因战乱自安徽黟县迁澉浦,其祖李商玉,将安徽绩麻移植至澉,以教乡人绩麻织夏布维持生计,俗称“腰机”。直至晚清民国年间,澉浦腰机盛行江浙,享名美誉,其源出于李商玉。李商玉勤劳致富后,出资铺筑澉浦街道,世称“报恩街”,并植“梓树”以视澉浦为故乡,代代永居,一时佳话。李商玉之名被收入《嘉兴府志》。李氏宅内,旧有清康熙间朝廷所赐褒扬匾额。朱氏即朱斐章,民国间澉人赴沪经商姣姣者。与上海名人张元济、胡厥文交往密切。朱氏富有爱国爱乡观念,“五卅运动”时,曾抗议英镇压工人,辞去洋行职务;“一·二八”淞沪抗战,赠送十九路军棉背心万余件,又掩护地下党员。捐资创办家乡城南小学,在道观弄设大抽屉收养弃儿,关心农业水利,开凿涵洞,铺筑澉浦街道和道观弄,至今为百姓称誉。朱斐章故居“小洋楼”今尚存道观弄内,院中所植二棵玉兰已有七八十年树龄,其高大繁茂 ,为玉兰树中少见。
有趣的是,李氏古梓和朱氏玉兰都在小巷中部,一在弄傍一在院中,相距不过数米,而且几乎对生。每当春夏,古梓紫带长须飘拂,玉兰白花大眼盈莹,相映成彩,清清丽丽,如醉如痴。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