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里堰,位于海盐县泊橹山西,原名“甪里堰”。早在宋代以前就已建成的一个水利枢纽工程,用以调节澉浦地区上河与下河之间的水位。其地名来历,一说因古镇澉浦与该堰之地有六里路程而得名;另一说因秦汉时有高士甪里先生隐居于此而名。1965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将甪里堰地名改成六里堰。六里堰集镇是我从小生活及后来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对我有特别的深厚感情。
六里堰,其建筑年代已十分久远。宋代常棠《澉水志》记载:“甪里堰,在镇西北六里,高下相地去数仞,为惠商、澉浦、石帆三村灌田,堤防之所缘,舟船往来实为入镇门户。因置车索,合属本镇提督”。又据清代光绪《海盐县志》记载:“堰以南为上河,去澉浦城六里,客舟不能到达澉浦,咸迫于此,居民辐凑成市,木商盐贾亦萃集焉”。这些记载都说明,六里堰系古镇澉浦之门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
澉浦东南濒临杭州湾,宋代已成为对外贸易的海港码头,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但由于澉浦地区地势高,且西、北有群山,没有直通澉浦的河道,交通十分不便。澉浦地区需要的货物必须从下河运到六里堰码头,然后再翻入上河运抵澉浦,而澉浦出产的特产货物也得从上河经里六堰码头再入下河,才能运往各地。所以,六里堰就成了澉浦城外货物进出的转运码头,并渐渐孕育成了生意兴隆的集镇。同时,上河地区由于地势高,如遇一场暴雨,诸山之水齐下流入上河,很容易造成洪水泛滥,但如半月一月不下雨,又成了干旱之灾,上河地区的农田得不到灌溉,农业歉收,农民叫苦不迭。因而在六里集镇筑起堰坝,既可排泄上河洪水,又可引下河之水入上河。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知县李当泰倡导捐款重修,澉浦治水行家朱文才提议在六里堰增筑坝闸,堰基底部开挖一瀛洞,甃小沟于深底,引下河之水以资上河,平时盖以铁门不让上河河水流失。当上河水位搁浅时即可打开铁门,引下河之水流入上河,蔽之以门,平时关闭不漏,制甚巧妙。从而保持澉浦上河之水充盈,灌以农田。地方当局为表彰朱文才的治水功绩,特立碑记功,由刑部尚书吴中伟撰写《增筑六里堰坝闸碑记》镌刻其上。其碑现保存在海盐绮园碑廊。此堰闸设创瀛洞后,三百余年一直发挥它的引水作用。清嘉庆二年(1797),里人又集资对六里堰大修,筑石坝“遏上河之水入下河”,确保上河水源充足。清同治十一年(1872)又奉宪修筑,重彻瀛洞,四旁用“三和土”坚筑,始得多蓄水,张鼎有《澉浦开浚河道修筑堰记》记其事。
古代的六里堰,就是用来调节南北湖和澉浦城河乃至整个上河流域水系的水位。保证上河流域民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当然,在大旱年份,当南北湖和上河的蓄水被用光后,其流域内的民众还是要经受缺水之苦。如民国廿三、廿九这两年(1934、1940年)大旱,南北湖及上河流域水系全部干涸,田地荒芜。那时,就是连下河流域也河底朝天,根本无水引入上河,所以民众的生活相当困苦。
解放后,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水利事业,对六里堰一直采取保护和经常维修,以发挥其作用。1959年,在堰两端增设小闸各1座,宽2米,深3米,制木板闸门启闭,以利于控制上河下泄水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澉浦上河地区的农业用水量增大,单靠引水已不能满足上河地区的农田灌溉所需。1961年春,县委、县人民委员会批准建造六里翻水站,在六里堰北面(张公漾处)建了一个大功率电力翻水站。专门开挖了一条引水渠,每当上河发生干旱缺水时,可把下河之水源源不断地抽入钱家浜再翻入上河。使澉浦整个上河流域真正告别了缺水年代,农业连年获得大丰收。
1976年以前,笔者所看到的六里堰建筑现状是这样的:整个堰用长条块的青石砌成,既牢固又壮观。堰顶上有一条通道,连接六里集镇河东与河西。堰南为上河,即长河。是通往南北湖和澉浦城河的河道;堰北为下河,贯通太湖流域。上河与下河的落差有2米多。堰长约四五十米,堰体厚五六十米,南北朝向。堰的两边各为两米左右宽的水闸,一座深闸,闸门为一块块叠起来的木板,可以根据上河水位需要灵活调节,如果把闸门全部打开,可以把上河的水全部泄完;另一座为浅闸,又称“平水闸”,不装闸门,可以自动泄洪,维持上河的正常水位。闸北侧是一排平房,建在两闸的石基上,南侧建有庙宇,俗称“总管堂”,建筑宏大,屋内四根大柱落地,屋脊雕有龙凤走兽和“风调雨顺”四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还常有香客来此烧香拜佛。庙宇两边临闸,南面临水为上河,水波荡漾,倚窗眺望,老沪杭公路及南北湖的野鸭岭尽收眼底。 “文革”后这座庙宇一度成为六里堰集镇上的茶馆,而茶店面前的通道也就成了小商小贩们提篮小卖的集聚地。
为治理太湖流域水患,决定开挖南排工程长山河及建造长山闸。为需要运输大量的建筑材料, 1977年秋,海盐县组织民工2万余名,提前开挖澉六运输河,拆除了六里堰,使澉六河与六平申线航道贯通,上下河通航问题也随之解决。六里堰,作为近千年的水利枢纽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六里堰,仅仅是成为了一个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