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记游沙家浜,兼怀堂叔李国强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08 

   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智勇双全、光彩照人的郭建光形象,是许多英勇新四军指战员的代表。我曾写过《郭建光原型之一一—我的堂叔李国强(金元)》一文,在报刊发表后,沙家浜便成了我寻访叔足迹,旅游考察向往的地方。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怀着喜悦的心情,驱车来到常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风光秀丽的沙家浜。进入景区,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沙家浜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首先入眼的是一个壮严肃穆的广场。一座7米高的新四军指战员郭建光与阿庆嫂并立花岗岩雕像,精祌抖擞,栩栩如生,矗立于正前方,体现了军民魚水深情。而高大的“沙家浜”石碑由全国大人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叶飞题写,又镌刻着“芦荡火种”、“军民情深”八个金字,这些题词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光彩夺目。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拾级而上,在雕像前瞻仰、鞠躬,仿佛穿越历史的烟云,思绪万千:堂叔李国强就曾在这块热土上护理伤员、岀操练兵、传递情报、持枪杀敌……他为了抗日,赶走日本侵略者,年仅20岁就献岀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革命形象,英雄事迹,与天地共存,日月同辉。

    我来到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馆名为叶飞题写。这是一座精神的殿堂,陈列着反映沙家浜革命斗争历史的丰富档案,这些档案资料大多来之不易,不少是新四军指战员多次回忆或记者采访而集成。所以我竖耳谛听讲解员的讲解,对照片、文字介绍,细细察看,尤其对纪录新四军抗日战斗的声光屏幕驻足凝视。我好像从这照片文字里,从声光屏幕中,找到了堂叔李国强当年在沙家浜的生活、战斗掠影,不禁热泪盈眶,感触不已。在教育馆里,时任新四军五十二团政治处主任张鏖的回忆录,引起我极大兴趣。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主力西撤后,以阳澄湖畔芦苇荡留下的36个伤病员为骨干,1939年11月组建了新江抗。为了发展、壮大这支人民抗日武装,由上海地下党配合,制定一个扩军方案。上海为日伪沦陷,去上海扩军,充满困难和危险,要有机智勇敢、胆大心细的同志来担当,经策划组成扩军三个小组,由张鏖负责,单线联系。第一批从1940年9月开始,有觉悟的青年,乘火车到昆山或苏州,再步行到抗日根据地。1941年起又开辟了一条水上运送线。堂叔李国强与同厂乡人徐宝泉、海宁人王国华就是在当年春,由江抗交通员带领,在汉口路外滩旧上海海关登上了一条小客轮,岀黄浦江溯长江而上。天拂晓时到达常熟浒浦,用伪造的良民证混过日伪关卡,直奔新江抗活动区域,被编入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二营七连。经过几个星期的新兵训练,很快就适应紧张艰苦的生活并投入岀生入死的战斗。

    堂叔李国强曾任七连指导员及副连长之职,在1943年江苏省苏中一分区江、高、宝地区反日伪大扫荡中,与日寇遭遇,短兵相接,指挥战斗时壮烈牺牲。什么是苏中一分区?哪里是江、高、宝地区?堂叔李国强的部队如何战斗?我细仔阅看照片和相关资料,期望能从中找到答案。而后我惊喜地从《五十二团挺进苏中》、《挺进苏中一分区》等当时报导中了解了下列历史战况:1941年7月,日伪集中6万兵力,在苏常太地区(苏州、常州、太湖)进行残酷的“清乡”扫荡。五十二团与兄弟部队与敌经历了三个多月的血浴艰苦奋战,其中血战黄土塘,夜袭浒墅关,火烧虹桥机场,直逼日寇占领的上海,具有英勇的传奇色彩。为了顾全抗日大局,同时保存革命有生力量,部队于10月1日渡过长江,挺进至江苏中部扬州附近的江都、高邮、宝应地区,这就是苏中一分区和江、高、宝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在战友王国华帮助下,李国强的亲属领到了华东军区政治部颁发的革命牺牲证,后由民政部更发为革命烈士证。

    最后我们乘船游览了碧波荡漾的阳澄湖。湖位于吴县、常熟、昆山三县交界处,港汊星罗,水网密布,芦苇成片,地形十分复杂,沒有熟人带路无法进去,即使进去了也岀不来。我们坐在木船里渐渐前行,一会儿穿入港汊,一会儿驶岀水面,到处是青青的比人还高的芦苇,有的甚至望不到边,这青青的芦苇成了沙家浜的天然屏障,成了当时新四军战士隐蔽的好地方,36个新四军伤病员把这里作为养伤生活的医院。当然生活是艰苦的,夏热蚊咬,冬冷风刮,但留下的革命的火种,可以燎原。在党的领导下,后来部队发展到3000多人三个纵队,很快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历史前进,时代发展,沙家浜随着改革开放春风,沧桑巨变。当年交通不便的小渔村,如今盛产优质稻米和阳澄湖大闸蟹。到处有新楼和通衢大道,沿着312国道,可通往全国各地。当我们在沙家浜结束旅游离开时,我再次回望矗立着的“沙家浜”石碑和郭建光雕像,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带着新四军的精神和对堂叔的忆念,依依不舍地告别沙家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