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中央电视台《方志·中国》专题组来澉浦采访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17 

    四月三十日至五月一日,中央电视台《方志·中国》专题组专程来到澉浦,根据现存全国第一部镇志《澉水志》及后续编纂的四部志书所记载内容,采访拍摄千年古镇澉浦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海盐县史志办、文化部门和澉浦镇政府对中央电视台专题组的采访拍摄工作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帮助。《澉浦镇志》主编王健飞先生围绕“专题”作了全面介绍。

    作为现存全国第一部镇志——《澉水志》,编纂于宋绍定三年(1230)。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是“叙述简赅,纲目该备”的佳作。其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澉人董谷纂《续澉水志》;清咸丰元年(1851),澉人方溶修《澉水新志》;民国24年(1935),澉人程熙元纂《澉志补录》;2000年,由澉人王健飞为主编、一部通贯古今的《澉浦镇志》再次修成。一个弹丸之地,八百年间持续五修其志,在全国方志界传为佳话。

    澉浦位于杭州湾北岸、钱塘江入海口。早在晋光熙年间,也就是一千七百多年前,地中海一带商人就多次来这里进行贸易活动。北宋时期,澉浦正式建港口,成为宋朝的外贸口岸。镇市繁荣,人口稠密。宋室南迁杭州后,澉浦更是成了当时的京都畿辅之地,南宋对外的重要门户,贸易往来的通商重镇。当时有个意大利商人马克·波罗来中国后,在他的旷世奇书《马克·波罗行记》中化了很大篇幅记述了澉浦港口的盛况,使之在宋元时代就闻名世界各国,成为蜚声国内外的历史名镇。

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成立了专题摄制组,奔赴全国各地采访拍摄《方志·中国》系列专题片。澉浦作为其中一个部分,早在去年11月,就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省地方志的专家,中央电视台的编导、摄制人员先期来过澉浦,进行实地踏勘,制订拍摄方案。今年四月下旬,摄制组先遣人员就开始对澉浦采访拍摄点进行具体布局,落实拍摄期间需要的现场人员、采访对象以及拍摄的有关准备工作。最后确定四月三十日拍摄澉浦的“待佛”民俗活动,五月一日拍摄澉浦的历史遗存、文化古迹和人文风貌。

    四月三十日,“待佛”民俗活动正式开拍。这是澉浦地区的一种祭祀活动,它包融了文学、演唱、工艺美术(捏、剪、扎、画)等多项内容。一般都是因为婚庆、寿诞、生子、酬愿或者店铺开张、逢年过节、重大农事而举办。澉浦的待佛以“唱骚子”贯穿始终。祭祀活动的主持人用唱海盐骚子的方式交待整个祭祀活动的情节、调动现场的帮衬人员,完成整个祭祀过程。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显示,海盐骚子是早已失传的我国南戏四大声腔之首的海盐腔的遗音。

    五月一日凌晨4时半,摄制组开始拍摄澉浦之行的第二部分,摄制组拍摄了晨曦中的澉浦古镇,记录了日出、日落中的澉浦风情。拍下了饱经风霜的澉浦西城门和劫后仅存的“长山码头”妈祖庙;他们撞响了象征澉浦对外贸易源远流长的禅悦寺“神钟”;他们沿着古驿道,穿田畴,过村居,绕湖塘,翻谭仙岭;他们根据《澉水志》的记载,不厌其烦地追寻古澉水、古招宝塘、古澉浦港的遗存。摄制组对澉浦的民风尤感兴趣。他们进入小吃店,详尽地拍摄了澉浦羊肉的烹饪过程,饶有兴趣地品尝了澉浦羊肉的特有风味。他们也进入民居,仔细地拍下了澉浦糯米青团从“草头”采摘、腌制开始的一系列制作过程。直到夕阳西下,夜色笼罩了古老的澉浦城,摄制组才扛着摄像机,结束了一天14个小时的采访、拍摄之行。

    澉浦,这一历史上曾经非常辉煌的浙北重镇,将在今年十月初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的《方志·中国》栏目中,向全世界展现她的历史文化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