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距离产生美”。这可理解为一个离乡多年的人更会感到家乡的可爱,对有关家乡的事亦会变得更为敏感。这样的经历,于我至少有这样二次。
碑石上的“澉浦”
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我出差返程途径山东泰安,与同事游泰山。在泰山脚下看到一块大碑石。碑石上赫然刻有“澉浦”二字。我大为惊奇,不由得竟大叫起来:“你们看,澉浦!澉浦!那可是我的家乡哎!”
这块石碑是解放泰安的纪念碑。碑上除简述解放泰安的经过外,还列出了参战部队的名称。其中一支部队来自苏北解放区。碑石上写明他们源自“北撤经澉浦”的新四军。“澉浦”二字就这样被镌刻在碑石上了。
这次旅游离现在已时隔多年,但我想这块石碑是不会变化的。对今后有幸去泰山旅游的澉浦老乡,建议你们能关注这块碑石,因为这碑石可看成是四明山→澉浦→苏北这条红色旅游线的自然延伸。眼观巍巍丰碑,一定不会忘却革命先烈。
旗帜上的“澉浦”
也是在上世纪70年代,“文革”的后期,我在上海出差,来到徐家汇附近一个商店楼上时,只听到有锣鼓声和口号声。我探头往楼下一望,见到马路上行进着一支游行队伍。在那个年代这种场面非常多见。然而随着风吹旗展,处于队伍最前面的大旗上竟显示出“澉浦中学”四字。“啊!怎么澉浦中学跑到上海来游行了”,这是我的第一个反应。第二个反应是,要不要奔下去看看,会不会能碰到我熟悉的老师。但转念一想,不对,我错了。此“澉浦”可能确是那“澉浦”,但此“澉浦中学”可不会那“澉浦中学”也。后来,我详细地查阅了上海地图,在上海西南部,果然有条“澉浦路”。澉浦路附近办的中学称澉浦中学,也是成理成章的了。
以前我们浙江大学在上海有个招待所,地址在北京东路。当时的火车站是闸北火车站。所以这一带地区我还比较熟悉。记得那里有海宁路,还有一条乍浦路。我想,在以往,澉浦要比乍浦繁荣多了。因而在上海滩既然有乍浦路,则再有一条澉浦路是毫不奇怪的。只可惜随时代变迁,如今乍浦名声早已超越澉浦。另外也不知如今的上海滩是否还保留有澉浦路,更不知澉浦中学存在否?假若还在,我则衷心希望那里的澉浦中学学生能知道澉浦是在哪里,知道澉浦到底是个啥样子,能到澉浦走一走,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