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澉浦南大街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17 

   我出生长大的澉浦南大街,是澉浦城里四条大街中的一条,长长的街,深深的巷,地狭民稠。世世代代妇女耕田男人从商,家家户户重视教育,在漫长的历史中,这条街孕育出众多出类拔萃优秀人材,为国不断奉献。

    一、这里曾是澉浦人去上海经营棉布业的发源地

    唐开元五年(公元717),澉浦建镇。北宋年间澉浦建港。宋室南迁,澉浦与京师地缘相近,皇帝下旨疏浚澉浦镇上唯一通海运河,即南大街海门寺作起点至长山码头,当地人叫潮江河,又名招宝塘,澉浦成了京畿之地,海防前哨。因有澉浦港,这里蕃货毕集,客商不断,贸易频繁,市镇繁荣,成为我国东南一大外贸港口,在江南众多的小镇中别具一格。澉浦人也由此在自已家门口尝到经商甜头。清同治以后,澉民在外轮上打工者日益增多,当地人称他们为“吃船上饭”。清道光年间,南大街140号陈辅堂和他的后裔来到上海闯天下,先后在沪开设了“日新盛”、“日新增”、“日新昶”棉布号,俗称上海“三日新”,与上海“宝大祥”、“协大祥”、“信大祥”棉布号,即“三大祥”比媲。不同的是,“三日新”是上海棉布批发业兼零售,“三大祥”是上海棉布门市零售店。“三日新”在上海开创了澉浦棉布业的先河,成为当时上海棉布业批发商巨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沪上澉浦棉布帮的领头雁,影响了数以百计的澉浦人赴沪办厂、开店经商,布厂、纱厂、染织厂、漂染厂、布摊、布店、布庄、布号纷纷涌现。阴丹士林、洋纱府绸、哔吱直贡、藏斜元斜、色布蓝布,应有尽有。漫步上海滩,无论从大的绸缎棉布庄到小的棉布店,几乎都有澉浦人,覆盖了全上海,号称“澉浦棉布帮”。以至在近年澉浦退休人员中,上海退休者居多,其中又以上海棉布行业中退休者为多。

    二、这里曾是澉浦教育、文化的中心

    自古以来南大街有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领头里拆出破絮来也要给子女读书”蔚然成风。澉浦人朱斐章先生在沪事业有成,为振兴家乡教育,出资创办澉浦城南小学。初办校址在南大街海门寺南侧,地处古城之南,就以“城南”冠名,使古镇有了第一所比较上档次的学堂。两年后迁往道观弄六楼六底他所捐私房内,虽临近西门,仍叫城南小学。朱斐章先生重教办学,深孚众望,古城留芳,1932年获民国教育部一等褒奖,第一次载入中国教育年鉴。

    百岁老人吴侠虎,生于1902年澉浦吴氏名门书香之家。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1920)看到社会上重男轻女陋习十分严重,大部分女孩无法入学,所以于1927年争取了上海“三日新”陈晋轩出资,在南大街海门寺前房创办慧中女校,开澉浦女校之先河。后由县教育局接管,改为县立海门小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陆续恢复和新增。当时《海盐商报》载文说,澉浦区教育为全县各区之冠。1946年,在上海的祝有仁(上海天福漂染厂老板)和王申甫(源祥棉布号老板)合作,共同出资购买了澉浦南大街138号吴子华住宅18间及一个大厅作为校舍,开办了澉浦劬劳小学。有人曾写过《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文章。其内容就是澉浦城里两位穷苦老人育儿成材的故事。解放后该校改名为澉南小学、澉浦区第三中心小学、朝阳小学,后与城南小学合并为澉浦中心小学。

1956年9月,在南大街140号陈家住宅开设初中一年级2个班,1958年9月转为澉浦初级中学。1971年增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改名为澉浦中学。1999年10月南北湖大道建成后,南侧新建了澉浦中学。原南大街140号澉浦中学校舍改为澉浦镇中心小学至今。

    上世纪九十年代,澉浦十字街口南大街角新建了一座六层楼房的镇文化中心,引人注目。楼上藏书三万二千多册,1994年对外开放以来,已向不知计数的退休教师、退休工人和澉浦众多学生及民众提供借书或阅读的机会。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集镇文化设施建设研讨会全体代表在中央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率领下来澉浦文化中心考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高占祥副部长亲自为澉浦文化中心图书室题词“艺海书香”。澉浦文化中心(文化站)在1995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1996年又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并荣获省“东海文化明珠”称号,澉浦的优秀历史文化得到了传承。

    三、这里曾是澉浦城内又一道靓丽的历史文化风景线

    澉浦南大街李家与叶家之间(即151—147号)原是毕家园。这里曾经耸立着一座挺拔的石牌楼,相传是清代建筑物。1956年8月1日12级以上强台风正面袭击澉浦沿海一带,这座牌楼被吹倒。这座澉浦古城内唯一的石牌楼,人称“节孝牌坊”,也有人称“贞节牌坊”。牌坊高12米,宽8米,是四柱三门二层楼阁式结构,中间跨度大,而两侧跨度小。下部两对石狮子,上部双层飞檐,横楣匾额上刻有人物、动物、白云、花卉等形态各异、生动逼真、古朴典雅的图案,显示了当时在建筑、雕刻、绘画方面的才能和水平。清末明初,澉浦古城民间流传孝子和孝女两则故事:一是孝子吴良材,千里寻父传为美谈,《海盐县志》有记载;二是“节孝”牌坊的女主人是毕家一位夫人,本地上了年纪的人熟知。据老前辈说,毕夫人生于书香门第人家,天资聪颖,为人敦厚端方。自毕公子年纪青青生病夭折,毕夫人坚贞节操,长期守寡不改嫁。随着时间推移,公公婆婆年老体弱,双双得病,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毕夫人承担起照料双亲生活,一日三餐,端水喂饭,梳头洗脸,精心照料,细心服侍,长期陪伴在床前,衣不脱,眼不合,无怨无悔,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人人称赞。后来毕夫人积劳成疾而亡故。毕家人和毕家后代为了纪念这位贤惠善良的毕夫人,为弘扬她坚贞节守和孝敬老人的高尚品德,报请朝廷批准,在澉浦南大街毕家园内建造了“节孝”牌坊,这座牌坊在我家旁边,小时候经常在这地方玩。如果不是台风吹倒这座“牌坊”,将是名胜古迹,是澉浦城内又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是一座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教育碑。现在南大街杨家河旁边,还躺着一根牌坊石柱,尽管很多人想要,始终不能“得逞”,因为周围的百姓不答应。

    编者按:李恭耀,男,1935年11月生、澉浦镇南大街人。1957年8月毕业于湖州师范,同年参加教育工作。在职期间先后任通元、官堂、六里中心小学校长。1995年退休后,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积极参加老年电视大学学习,向县政协、县志办、镇侨台联等单位提供稿件,很多来稿被《县政协文史资料》,《海盐人物》、《家乡之声》和《中国老年报》、《中国老年书画艺术》、《书法报·老年书画》等报刊采用。其中《乐趣》和《夕阳放异彩》获全国第四届“感动人生”老年人征文大赛一等奖,《白鹰图》入编“新中国书画六十年”大型献礼丛书,《不忘过去,珍爱今天》获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2007年11月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大会。现为县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此次他又化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通过收集史料,调查访问和亲身回忆,写了自已出生和成长的“澉浦南大街”长篇文章,现分期给予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