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这里是澉浦侨台方面有影响的一条街
澉浦是浙北的“侨乡”,而澉浦南大街则是侨台方面有影响的一条街。在南大街,有香港同胞、台湾同胞的出生地、出生屋,也有卢森堡侨胞、美国侨胞、加拿大侨胞的祖籍地,祖籍屋。至于祖籍在澉浦南大街,家在上海等祖国各地的一些南大街人,其后代已经遍布全世界,祖籍血地的情缘始终维系着他们与南大街的乡情。全县乃至全市有名的二位重要港胞、台胞就出在南大街。港胞朱伯衡先生(原名朱佐泉),生于南大街68号,13岁离乡去上海当学徒,24岁任上海新康棉布店经理,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创立的青蛙牌斜纹布曾复盖北方郑州一带市场,一度在当地以“青蛙斜纹”衡量货物价格。1957年,他37岁去了香港,经过拼搏,先后在港台独资、合资兴办4家企业,任香港汇发整染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天兴纺织有限公司常务董事长、台湾台北益新纱厂董事长,台湾嘉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监察人及董事。我国改革开放后,他回大陆参与祖国经济建设,先后在嘉兴,上海等地投资兴办企业。1990年带头发起筹办香港嘉兴同乡会,首任三位名誉会长之一,曾被海盐县人民政府聘为经济顾问。从1990年开始,他不断捐款资助省、市、县、镇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至1998年病逝为止,累计达230多万元。其中在澉浦捐助金额达110多万元。至今,他捐助的有宝幼稚园、南北湖谭仙岭下的“明亭”、镇图书馆12000册书籍,南小街的水泥路等,还在澉浦发挥着应有的社会效益。
另一位台胞陈耀生先生(原名陈宗耀),是南大街140号陈家大户的后代,其祖父陈介轩(又名陈春裕)经商有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沪上掌控棉布号“三日新”,控制了上海棉布批发业的半壁江山。其母卢宗仪,是澉浦西大街卢家大户之女,曾任海盐女子学堂校长。良好的生活和家庭环境,为陈耀生提供了学习、深造、成长的条件,加之本人的勤奋努力,年青时就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英文造诣极佳,中文基础深厚,1947年去台湾,一生从事石油化工事业。他从高雄炼油厂基层工作做起,在实干厉炼中以优秀的技术才能,展现出专业的才华,不断为台湾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作出自已非凡的贡献。因此,曾被台湾当局派驻美国任“中油”代表9年,最终升任为台湾官方的石油公司总经理和董事长,执掌全台湾的石油行业,成为澉浦籍台胞中一位重量级人物。1994年,退休后的陈耀生先生和在沪弟弟陈宗煜一起回乡,在南北湖永安公墓为“文革”中遭毁的母亲卢宗仪坟墓重新建墓,用孝心告慰慈母在天之灵。据说这几年澉浦通过《家乡之声》和陈耀生先生有不断联系。家乡的父老乡亲则期望陈耀生先生能在有生之年发挥出自己的“余热”,为改善两岸关系,发展两岸经济,密切家乡和在台同胞的联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五、这里曾是寺庙林立,高僧辈出,宗教文化相当发达的地方
早在三国·吴赤乌年间,澉浦镇西金粟山下,就创建了江南三大寺之一的金粟寺。宋、元时期,不少商人、佛教徒、天主教徒从澉浦港转入内陆或定居澉浦,建了不少寺庙,数百年中,遍布全澉浦,大约有60余处,占全县寺庙总数的42%左右。尤其澉浦城内,寺、庙、观、宫、庵齐全,大街小巷都渗透着浓郁的宗教文化气息,所以澉浦一向有“佛地”之称。南大街仓弄入内有张相公庙,庙门前有好几棵大的梧桐树,一群群鸟儿在树上歇着,风光秀丽,有“世外桃源”小名气。旧时澉浦有盛大庙会,相公菩萨也是出巡之一,因此该庙在澉浦众多寺庙中有相当地位。仓弄口朝南,南大街杨家河附近有一大片庙宇群——前房、后房、巫仙庙、海门寺、城隍庙。海门寺初建于宋宝佑二年(1254),由禅师永固所建,初名佑福禅庵。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禅师天真唯则在主持该寺时,不辞辛劳,化缘集资,建筑了山门、僧堂、明楼、大殿。明洪武年间,朝廷在南京召开天下大法会,佛学高超的唯则禅师,应邀参加了大法会。明宣德年间佑福禅庵被朝廷敕赐“海门禅寺”。明永乐三年(1405),禅师天真唯则与徒弟景南永忠又建造了高十丈的“大悲阁”,游客登楼眺望,澉浦城乡全貌和远近景色尽入眼中。古人王文禄的游记《南游海上褚山记》云:“薄暮入南门,登海门禅寺大悲阁,绘添华丽,雄拔一方,遥见明越诸山,青翠若云,浮海潮中……”从中可清楚地了解当年大悲阁的高大雄伟。清同治年间禅师文秀,化缘集资建“海印山房”。民国年间,禅师恬生、明渊重建了巫仙庙、完善海门寺等四大主体建筑。海门寺后有寺背河,山门前是一个广场,有一大片树木,气势壮观,成为古镇澉浦的三大古刹之一,也是海盐县当时四大寺之一。百年沧桑,岁月无情,“海门高阁”这澉浦古八景之一,如今成了消失的历史陈迹,成了年逾古稀的澉浦老人们饭前茶后的话题。离海门寺不远的南大街西侧,有远近闻名的“城隍庙”,庙的“东辕门”连着南大街,庙的“西辕门”连着南小街。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后经清乾隆、嘉庆、光绪年间不断扩建,民国年间修膳,城隍庙主体建筑成为典型的明、清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栋,楼阁飞檐,精湛雄伟,其宏大规模位澉浦地区诸刹之冠。如同旧时府衙,四周有小河,形同护城河。后殿楼阁背后有"放生池"。建筑布局有丁字形风格,横线上东西各有一座门楼:即东辕门、西辕门;竖线上(中轴线)是主体建筑:前殿、楼阁式戏台、天井、正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水阁、放生池。殿宇厢房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旧时,城隍庙每年举行规模盛大的传统庙会,是澉浦地区一大盛事,参加者逾千人,近至附近县内乡镇,远至县外余杭塘栖,江苏平望、嘉兴王店、海宁黄湾、袁花等,信众们纷纷前来进香朝拜。周围亲戚朋友也会来澉浦投宿,迎会队伍浩浩荡荡,观看者数以万计,人山人海,热闹异常。澉浦城隍庙庙会这种古老的宗教文化,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4月5日— 4月10日,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可称得上海盐县宗教文化之最。位于南大街吴家弄口的天妃宫,又称妈祖庙,始建于明初,原址在南门外码头廊庙前湖处,名娘娘庙(仍在)。明天顺初期,遭遇大风潮,堤毁庙坍,再在南大街吴家弄口建天妃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加封天妃为天后,所以又名天后宫。清同治年间在娘娘庙建了望海楼,以后,澉浦一直有城内城外两座妈祖庙。宋代澉浦建港口通航后,为保海上平安,把妈祖作为“护海女神”立庙祀之,让她保驾护航。澉浦妈祖庙历经沧桑,现只存下南门外码头廊破旧不堪的前殿。南大街吴家弄至南城门,大多数都是姓吴人家,其中临近南城门曾有爿南货店,店名叫吴同兴南货店。生意兴隆,很有名气。南大街寺庙多,天妃宫、城隍庙近在眼前,为方便民众购香烛和糕点及日用品,方便城外人进城上街卖菜购物,吴同兴南货店便应运而生。南大街的南城门东侧是“铁匠营”,是南宋时期,澉浦港南宋水军在这里打造兵器之营地,所以形成“铁匠营”地名并由此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