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新”工程建设,即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2009年,嘉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两新”工程建设,其目标就是把嘉兴打造成为具有田园风情的网络化大城市,以最直接的方式还原人们的居住理想。而“两新”工程建设所释放的嘉兴能量,将对嘉兴的城市定位和未来发展格局以及转变农村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海盐:在海盐的“两新”工程建设和农村土地流转的目标中,到2012年,全县25%以上的农户向“1+X”集聚,全县建成10个左右的示范性新市镇新社区。在这个目标引领下,目前,海盐的村镇布点规划已完成编制,全县“1+X”村镇布局调整为78个,其中新市镇为9个。在这一整套规划体系中,还将进一步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在道路桥梁建设、农村电气化改造、农村河道整治、城乡供水及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
实施“两新”建设以来,经过一年的努力,2010年,海盐农村面貌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全年完成了24个村的整治任务,完成222公里河道的整治,建设了33.1公里的农村联网道路;创建34个新农村电气村,同时有5.07万人新纳入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全县所有行政村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实现了全覆盖,而且一整套村庄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正在逐步完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随着农业规模生产土地的增多,高效生态都市型的现代农业也开始在海盐落地生根。去年,海盐通过积极扶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明确优势农产品产业布局和功能区规划,使全县农业生产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据统计,全县农业增加值增长了3.07%,特色主导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占到了60%以上,还新增了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14家规范化农业合作社,壮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针对在土地流转方面力度加大、离地农民增多的情况,海盐又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劳动力培训,通过理顺机制、完善政策、整合资源,突出实用技术培训,确保农民离地不失业。全年累计培训1.6万余人次。另外,海盐还创建了22个"充分就业村",进一步解除了离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如今在海盐,一个个农村新社区雨后春笋般崛起,道路、电力、水务、通信、购物休闲场所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众多农户入住之后纷纷表示,这样的小区整洁、宽敞又舒适,生活在这里真的很惬意。
2011年是海盐“‘'两新’建设推进年”,海盐将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宅基地复垦、农房搬迁三位一体有序推进工作,并结合平台建设、基础工作、示范建设和社区管理等方面努力寻求新的突破。将综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平台建设用地需求状况,加快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向新市镇集聚,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引导鼓励农村人口加快合理集聚,使新市镇成为镇域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同时加快启动中心村培育建设工作,围绕中心村建设的工作要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紧密结合抓好安置新区建设,尽早出形象,增强吸引力。
澉浦:澉浦镇利用区别于兄弟乡镇的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风貌,在“两新”建设中更注重与生态性和旅游功能的结合。政府本着对发展负责的态度,以及“百姓能够接受、政府能够承受、工作可持续”的原则,克服重重困难,按照计划,注重节奏,点面结合,有条不紊,在合理规划、统筹协调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不断完善政策,多方筹措资金,在巩固“省级旅游强镇”、“省级生态镇”、“国家环境优美乡镇”等创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调整新市镇、新社区布局,提升镇域内涵和品位,既保持社会稳定,又推动经济发展。目前,全镇实施了“1+9”规划布点模式,其中“1”指新市镇,“9”是指9个农村新社区。
新市镇:2010年,澉浦完成了新市镇(旅游小镇)控制性详规,新市镇各项建设紧锣密鼓地展开,旅游管理服务中心(行政中心)、安置小区、小学、卫生院、文化广电中心、旅游小镇商贸区等市政工程和山海湖大道、南浦路等重要基础设施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都在加紧进行。同时,结合旅游小镇开发建设的需要,针对澉浦镇凤凰山地块的征迁政策、针对新市镇的农房搬迁实施办法相继出台,安置小区建在澉浦镇中学以西,一期主体房预计2011年年底前可交付使用,主要有公寓和联体排屋两种安置户型,二期建设也正在规划中。由于毗邻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北湖风景区,因此澉浦的新市镇建设重点突出旅游和居住功能,各项建设标准较高,品位和档次均高于一般新市镇。
新社区:按照“两新”工程建设工作步骤,镇政府委托设计院编制了各村布点规划和建设规划,并出台鼓励政策。凡有新社区规划点的行政村的农村居民,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在所属村的规划点上自行建造联体或独立式住宅。
“两新”建设是一项“难在当前、利在长远”的惠民工程,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推进方式,澉浦镇将根据本地特色,不断地完善政策、因势利导、稳中求进,循序渐进地推动,可持续性的发展。
(澉浦镇“两新”办 联系电话:86565251 8656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