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里堰上只要一提到大饼,大家就会想到“袁纪泉大饼”。他做的大饼脆、松、香,不少现今四十岁以上的六里堰人都吃过袁纪泉做的大饼。很多人说:“我们走南闯北,品尝过不少外观精美、样子漂亮的各式大饼,可总是找不到当年袁纪泉做的大饼那个味道。”
袁纪泉是浙江天台平镇人,生于1924年,家有兄妹四人,他排行第三。父亲早亡,母亲拖着4个年幼的孩子,少田少地,一家人生活极为困难。他十几岁时,日本侵略中国,日本鬼子到处烧杀抢掠,生活过不下去了,小小年纪的袁纪泉四处流浪。他一路乞讨来到海盐沈荡,镇上有户开点心店的人家看他可怜,人也诚实,便把他留在店中。袁纪泉长期漂泊在外,饥一顿饱一顿,夜里睡在人家屋檐下,钻在柴堆里。如今被人收留,他很满足,也很感恩。袁纪泉做事非常勤恳,也很专心。每天除了帮店里做好各种杂务,便是专心致志学习各种点心的制作技术,很快他便学会了做大饼、包子、沸油条、裹粽子等各种点心。
然而点心店生意不好,店里用不了多余员工。他在周边乡镇打听,闻知六里堰没有人做大饼 ,就告别东家,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六里堰开了一家大饼店。他缺少资金,租不起店铺房子,就在朝西街上殷仕林茶馆店里租用了一只角,算是开起了大饼铺。
起先他做出来的大饼干巴巴、硬绑绑,口感不佳。所以大饼生意十分凊淡,有时连维持生计也成问题。袁纪泉心想既然开了弓,就没有回头箭,否则就会被别人看不起。
他在当学徒时就知道,想把大饼做得松脆些,就要多加油酥。但多加油酥,成本就提高了。一只大饼只卖几分钱,利润相当微薄,再增加成本就无利可图了。袁纪泉千方百计在发酵上动脑筋。
从前做面点都会留一点面团,这面团经过一整天的自然发酵,成为“老糕”,作为第二天发酵用,相当于现在说的“发酵粉”。这“发老糕”很有讲究,发得“嫩”了,酵母菌太少,做出来的大饼硬、不松脆。发得“老”了酵母菌太多,而且会有杂菌,做出来的大饼酸,味道不好。 “老糕”放在面里的比例也很有讲究,放少了起不到作用,放多了做出来的大饼同样会发酸。经过反复试验,袁纪泉自己发的“老糕”非常好用,在面里的配比也恰到好处。就这样,袁纪泉做出来的大饼不仅松脆,而且也不增加成本。
要想使做出来的大饼更香,烘烤火候也是关键,火太小不仅速度慢,而且烤出来的大饼韧,不香脆。火太旺,外面烤焦了,里面还没有熟,吃起来会粘牙齿。袁纪泉对火候把握得准,做出来的大饼香脆松俱全,咬一口会掉下不少散屑,特别好吃。不久,他的大饼名声大噪,引来无数食客,每天清早前来购买大饼的顾客会把大饼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有的人为了看清楚袁纪泉怎样做大饼,会站到长凳上,甚至爬到茶桌上去。他从清晨一直要做到临近中午,每天要做三四百只大饼出售,直到顾客散尽了才打烊。从此后,袁纪泉和大饼结下了不解之缘,做了一生的大饼。
袁纪泉他说话慢悠悠的,声音拖得很长,闻声就可知其人。他身材不高,顶多也就一米六样子,胖墩墩的,看到他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水浒传》里的武大郎。不过袁纪泉的命运与武大郎完全不同,他被街上王生宝看中而结成夫妻,在六里堰成了家,家庭生活蛮好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国家实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袁纪泉的大饼铺并到了合作商店,大饼炉搬到了当石砣对面原先吴大妈开的茶馆店,后来又并入合作商店饭店内,大饼一直做到退休。
袁纪泉活到93岁,2017年逝世。
后来有不少外地人先后来到六里堰开大饼铺卖大饼,但一直做不出袁纪泉那样的口味,也不受六里堰群众的待见,最终只能关门歇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