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向往已久的西欧游终于成行。我们的旅游团共43人,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也年近花甲。我们在浦东机场乘上东航直飞德国法兰克福的航班,经过十三个小时的飞行,十二日早晨到达世界最大的航空中转站--法兰克福,然后立即乘高铁去慕尼黑。
慕尼黑市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河畔,是德国主要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欧洲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同时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市的古朴风情。
德国的高铁都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所以两旁的护栏低矮陈旧,树木参差不齐。火车的外貌及车内设施也早过时,但他们仍坚持使用。从法兰克福到慕尼黑有三百多公里,沿途都是丘陵和草地,不见村庄,偶尔见到单独建立在山坡上的农舍,低矮简陋,但总有蜿蜒曲折的水泥路通到门前,以供私家车出入。奇怪的是行了几百公里,却不见一个人影。有时看见几幢高大的平房连着,屋前停满小车,这大概是工人上班的地方,但根本看不出这是什么企业,也不见一个人。只是偶尔看到草地上有牛羊在悠闲地吃草,没有绳子拴着。
我们到慕尼黑市后,就由一位法国司机开着大巴接送我们(无论我们去哪个国家,专车专人负责到底)。大巴车高爽干净,十分舒适。我们所经慕市之处,除了宝马总部是三个高大的园柱体建筑外,大多数建筑其貌不扬,既没亮丽外形,也没豪华门面,更不高大。楼房相互紧靠,颜色各异,都保持原来的建筑风格;简洁而古朴。马路不宽,车辆不多,不见一名警察,但秩序井然。
慕尼黑的房子,不装防盗窗,因小偷不多,即使有,据说只偷现钱,不偷物件,因无销赃的地方,偷了也白搭。所有住房也不装空调,因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就在城市旁边,即使夏天,最高气温也不超过28℃。冬天室内有暖气。没有横七竖八的空调挂着,不仅城市整齐多了,而且污染也大大减少。
慕尼黑的大学没有围墙,没有校园,外表看和普通居民楼差不多,学生早上到校上课,上好课回家。路远的就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我们从没看见小车接送学生,更没有看见大人背着书包接送孩子,哪怕年纪很小,也是自已走着上学,或骑滑板车来回,大一点的孩子骑自行车。联想我们国内,早、晚校门口停满各种各样的接送车子,站满伸长脖子、双眼盯着校门的接送家长,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在慕尼黑的马路上,特别在景点,常看见背着书包的中学生或单独或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堂而皇之抽烟,在地上经常可见乱扔的烟头,严谨的德国人对这现象怎么无动于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