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前屋后是茂盛的果树,路边桥头是林立的古木,漫步在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里,尽是满眼的绿意。“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错过永新村早春时节的“桃红柳绿”,却意外撞见了村庄立夏时分的桔子花香。
“田里是水稻、蔬菜,山上是毛竹、茶叶,这里是真正的乡下!”海盐澉浦镇永新村党总支书记周生林不无感叹地说,既然是乡下,何不就保留乡下的特色,原汁原味的江南农村,本就是一个美丽的乡村。
“山毛笋”的味道
站在永新村的村口,清新宜人的桔子花香扑面而来,不禁让人神清气爽。“村里种了很多树,自家门口就爱种果树,桔子只是其中一样。”周生林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村民最得意的不是门口的桔子,也不是田里的水稻,而是吴家埭的山毛笋。
山毛笋的味道,一直停留在很多海盐澉浦人的舌尖上。“之前村里有人给在北京的亲戚寄了一包山毛笋,对方老人家80多岁了,据说收到之后,不禁老泪纵横。”同行的一位澉浦镇的干部绘声绘色地告诉记者,山毛笋的味道很特别,嚼起来会有点甜,那是海盐澉浦人家乡的味道。
然而,永新村的吴家埭,就如同山毛笋的味道,积淀了村庄的记忆,也呼唤着今朝的延续。“村里的老人都知道,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内涝的问题,30万大军开挖长山河的历史,住在吴家埭的村民都是那个时候集聚起来的。”周生林告诉记者,现在永新村的吴家埭有130多户人家,整体空间布局几十年来都没有变过,但沿河而建、相对集中的特点也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打下了牢固基础。
“绿里香”的期盼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永新村依山傍水,自古便沿袭了种茶的手艺。如今,“绿里香”茶叶,已为越来越多的嘉兴人所熟知。面对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永新村的村民就跟“绿里香”一样,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期盼。
周生林在永新村当了12年的书记,最让他有成就感的,就是做了4件事:铺路、修桥、种树、造护岸。“住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城里人说起来都比较羡慕,村里人看惯了倒也不觉得稀奇。”周生林说,只是一年年村里的路宽了、桥好了,房前屋后变得整齐干净了,村民心里是真欢喜。
对于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永新村而言,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落在了苗木绿化的养护、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环境卫生的管理之上。自去年被列为海盐县美丽乡村创建重点村后,永新村便马不停蹄开始了村庄整治的提升工程:村庄美化、道路硬化、河道整治、标示系统、文化中心建设、河道护岸建设。
“老百姓条件好了,对生活的要求也就高了,年轻人想要打篮球,中年人想要跳排舞,老年人还想学电脑。”在周生林看来,美丽乡村的建设,环境好是基础,而村庄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老百姓的文化阵地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转载《嘉兴日报》记者薛佳红、通讯员屠稽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