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应用科学系教授、澉浦籍侨胞卢焕章博士,站在杭州——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七届全国流体包裹体和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花团锦簇的讲台上,接受——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包裹体专业委员会颁发予他的“中国流体包裹体研究终身成就奖”。此刻,卢焕章教授的心潮激荡,不能自已。这是一本制作精美的荣誉奖证书,捧在手里,享誉世界,但与其说是中国地质界对一名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倒不如说是海外游子卢焕章用自己40年呕心沥血的科学精神,向祖国母亲献上的一份优异的成绩报告单。
探索宝石生成的秘密
1972年初,卢焕章在秦岭矿区工作,他想了解国外探矿知识,就在图书馆翻阅外国书刊。一天,他看到了美国人一篇关于流体包裹体的配图论文,感到国内尚无,十分新鲜,于是译成中文,发表于杂志,从此开始了“流体包裹体”研究。
他首先研究“流体包裹体”的形成和存在。将切好的石头片,放在高倍的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固体矿物中存在许多微小的液体和气体的包裹物,并且,这些气泡有时还会动,这些就是“流体包裹体”。形成的原因跟温度有关,如温度高至200度,液体就充满了这个孔隙,如矿物冷却下来,如降至室温25度,按热胀冷缩原理,液体冷缩,就出现了气泡,便是显微镜下见到的“流体包裹体”。
由此卢焕章得到启发,从逆向角度探测:将石片周围加温,从25度起加到200度时,气泡消失了!于是卢焕章得出结论:流体包裹体告诉我们,在温度为200度时这个石头形成了。于是他联想到是不是可以测量宝石切片中的流体包裹体,如能测到宝石形成的温度,制造宝石不就容易了吗?然而,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通过测量,发现宝石中流体包裹体的液体不是纯水,而是含盐的盐水。怎样才能测出水的盐度或盐的成分呢?卢焕章苦苦思索。
1972年3月,卢焕章从北京环卫工人往积雪路上泼盐水除结冰中得到启示,获得了:“纯水在零度会结冰,但如果加5%的盐就冻不住”这个原理。按照此原理,如把宝石的气液包裹体放到液氮条件下,就能找到它的结冰点,从而得出液体的盐度。这个数据有了,宝石就可人工制作了。
由是,卢焕章开始做实验。他画了图纸,加工了一个能加热的电炉丝,又在显微镜头下放了一圈能输液氮的盒子,并将这盒子命名为“冷热台”。虽是土设备,但加温可达500度,制冷可低至负180度,能准确测出宝石的结冰点。宝石和流体包裹体的秘密被卢焕章揭示了,这在70年代的中国是个了不起的技术。
著书组织推广研究成果
为了推广流体包裹体研究,为祖国科学探矿开僻新路。卢焕章马不停蹄著书立说,同时组织相关科技工作者举行全国包裹体大会进行学术研讨。
1977年,卢焕章总结了他辛苦五年的研究成果,写了第一本书《矿物中包裹体及其在地质上的应用》,由地质出版社出版。1978年,他与人合著出版了《矿物中包裹体研究》一书。1985年,他将他的美国导师洛德教授的专著《洛德——流体包裹体》一书翻译成中文出版,让这门学科在中国全面推广。2004年,卢焕章作为第一作者,写作了教科书《流体包裹体》,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他对宝石、玉石作了研究,著述《中外宝玉石》一书,成为行内宝典。卢焕章又研究石油中的油泡包裹体,2007年与人合著《油气包裹体及其在石油中的应用》一书,对中国石油工业教学与实践,有很大的指导和应用的现实作用。与此同时,他连续组织召开了五届全国包裹体大会。1977年11月,在广西桂林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会。1980年,组织召开了第二届,1982年从美国学成博士回国后,在1983年召开了第三届,1985年他邀请美国导师洛德教授访华,召开了第五届全国包裹体会议。凡是与地球的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相关的领域,卢焕章无不涉猎并取得研究成果。
1978年,卢焕章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获贵州省科学大会奖;1986年,他应聘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同年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奖;他虽出国,但继续为祖国研究,指导找矿,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1999年作为课题组成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流体包裹体研究终身成就奖。卢焕章教授是真正的“名符其实”,他的40年研究成果和贡献就是最好的证明。
祖国和责任感在心中
1959年,卢焕章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地球化学专业,从那时起,他就立下志向,一是探索地球,二是为人类、为祖国作贡献。卢焕章有二句座右铭:“我想把先进的东西都写成中文”、“我只有责任感”。他所发表过的150多篇学术论文,中英法文都有。而他出版的15部专著和译作,却全是中文的。尽管他在加拿大,尽管他已入古稀之年,但地质科学依然是他活跃的最前线。在继续做学术研究同时,依然在中国帮助找矿和做鉴定,每年都回中国。2012年他回国三次,参加找矿床和地质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作地质矿床学术报告。
卢焕章教授说:“中国现在很需要石油和黄金,我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他曾为贵州省发现了高储量的金矿。写至此,豁然领悟,其实卢焕章教授,就是一个高储量发光的金矿,是人类、是祖国、是故乡的科学之珍宝!
(根据加拿大蒙特利《七天》周刊报(中文版)2013年4月18日第339期胡宪文《五十年探矿 四十年建功——访中国流体包裹体研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卢焕章》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