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去见我已故的父亲整整一周年了。在她老人家的第一个忌日,思念之情尤甚浓烈。母亲那种澉浦老一辈女性辛勤劳作,吃苦受累的经历和敢于担当、坚韧刚强的特性,时时萦绕在我的心中,给我教诲,赐我力量。母亲不识字,但好像懂得许多哲理。经常用澉浦人的一句老话教育我们:“做人要脚馒头上打瞌冲自靠自。”过去的几十年,我一直将此铭记在心,并不断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把它作为人生实践和前进的动力。
做人要争气。人不怕穷就怕不争气,做人要有志气。母亲常常以此来教育我们要长志气,看长远。我的祖父祖母是在我父亲未成年时因病在同一天离开人世的,是曾祖母领着我父亲和叔叔撑起门面。父亲十四岁就到上海学生意。解放初和我母亲结婚,婚后父亲一直在上海工作。因此,母亲白天要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收工后还要去自留地干活,天黑回家后又要做家务,所有重活没有不做的,特别是在90多岁的曾祖母生病期间和病逝后,里里外外全由母亲一人承担。那时才十几岁的我还在读书,弟妹尚小,就靠母亲默默地顽强地支撑着。初中毕业那年正值“文革”时期没有书读了,在家劳动了几年。我知道母亲多么希望我能在家帮助她,但母亲宁愿自已多苦点多累点,先是给我找了个师傅学裁缝,后又鼓励我去当民办教师,最关键的是一直支持和督促我自学,给广播站写稿子,说要我争气“书包里翻身”。我也终于没有辜负母亲的殷切期望,带着当时家里仅有的3元钱和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到了平湖师范。多年来始终有一种力量激励着我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有所进步,而原始的动力来自母亲。
做人要硬气。人不怕穷但要走正道,不示弱,靠自已的努力赢得尊严,这是母亲的教诲,也是母亲像女汉子一样性格的真实写照。记忆中母亲曾当过生产队长,没有读过书的她,在“三忠于”的那个年代,居然能背出几十条毛主席语录。虽然弄不清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但她知道一个国家同一个小家一样不能穷。虽然搞不懂为什么要学“老三篇”,但她知道张思德、白求恩是好人。毛主席要我们向他们学习,总归是好人。她背得最清楚、记得最牢,受用最大的就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一个文盲的农村妇女就是在这种情神鼓舞下,面对困难、面对贫穷、面对不认识字也决不示弱。这种不示弱的硬气精神体现在母亲人生经历的每一个细节上,给我留下深深的烙印。多年来,我一直牢记母亲常说的,为度难关借钱历来有人,国家也发债券的,但不要欠人家的情,今天还不了,明天还,明天还不起后天还,一定要还清。也不要因为帮助过人家就企盼人家的回报,但人家帮助了你,你就千万不要忘记别人对我们的好意,不要忘恩负义,要懂得感恩。母亲就像一位部队的政委,既有严严实实的敲打,又有实实在在的指点,让我的思想更加成熟稳固。
做人要大气。母亲虽然不知道大气这个词的全部内涵,她讲的大气,我理解主要的是强调做人要胸怀宽广,要厚道,要宽宏大量,心胸不要太狭隘,不要小里小气。按现在的海盐精神叫“大气如海”。在母亲的心目中,大气是做人的根基,贫穷再小气,就越做越穷,虽穷而大气,就会逐渐聚拢人气,增强底气。母亲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我记得当年有位城里的知青到我们那里插队,母亲满腔热情地接受安排把他迎进我们并不宽畅的家里住下,直到生产队造起知青屋搬走后还时常去关心他。村里有两户孤寡老人,母亲关照我有空常去转转,帮助干些老人需要干的活等。在母亲看来,这就是培养我们的大气,有爱心,心胸宽广的具体行动。岁月流逝,随着我有了帮助别人的一定能力以后,我总是遵照母亲的教诲,能帮的尽力帮。在家里尽到做兄长的责任,在单位里、亲邻中、朋友间只要有所相求,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我定尽力而为。如今,心胸宽一点,爱心多一点,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融入我的生活,不断充实、滋养着平静的心灵。母亲还经常教育我们遇到相争的事要谦让,要忍让,甚至可以退让,她认为让一步,路更宽,吃亏就是福,吃亏就是便宜,这是多么崇高的人生境界啊。正因为此,母亲在村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她老人家逝世后,原先的村干部相约来为她的遗体送别,现任的村党支部书记为她主持遗体告别仪式,老姐妹们跌跌撞撞地赶来顿脚痛哭,场面极为感人。
我常常思念故乡,总觉得故乡是我的根,它是母亲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依恋。我常常思念母亲,总觉得母亲是一笔财富,她不仅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更给予了我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从容地面对当前,乐观地看到未来。(作者退休前曾任嘉兴市委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