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忆母亲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23 

    母亲卢氏,字宗仪,为镇西名门望族孝廉公卢悌君之次女,1896年生,幼聪慧,就读于私馆,才气过人,深得外祖父宠爱,曾曰“此卢门之龙女也。”进入省师范学堂进修毕业后,即入县女子学堂任教,后就任校长。办学严谨,成绩斐然,深受全校师生爱戴。在校期间,曾参加“五四”运动,为妇女解放之先声。

    母亲20岁与父亲结婚。由于家庭反对工作,之后不得已含泪离开了自已喜爱的教育事业,相夫教子。我们陈家是一个典型封建大家庭,父亲共有兄弟六人,妹两人,同居于南门大宅院。父亲长年在外经商,全赖母亲一人主持家务。母亲虽有高门第、高学历,但从不以此相耀,相反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待翁婆克尽孝道,妯娌、姑嫂间相处以诚,互敬互让,对婢女宽厚有加,从不厉言疾色,故颇得全家上下称道。

    母亲生有三男一女,以全身心的爱倾注在我们身上。还记得我两岁时感染了天花,当时死亡率是很高的,在病情最严重时,母亲曾三日夜守候在病床前,在耐心细致的关注和护理下,使我转危为安。记得当时全大宅同时受感染的有堂兄弟共三人,存活者仅我一人,是母亲把我从死亡边缘夺了回来。但母亲对我们的爱不是溺爱。在教育上对我们十分严格。从四岁识方块字开始,就规定了按时作业,不完成不让出门玩耍。在作业时间,母亲总守在旁边,循循善诱,指正纠错,对我们的启蒙教育扎下了良好的基础。当时我们有的堂兄弟纷纷到上海自已店里学徒赚钱,但母亲颇不以为然,对我们说:“必须学文化,攻一门专业,才是唯一前途”。在母亲的指导思想下,我们三兄弟无一学徒经商的。母亲对我们也从不偏爱。我小时候很淘气,常和堂兄弟因玩打架,回来后,母亲弄清是非,总是严格批评,如我错,就逼我到对方大人前赔礼道谢。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在母亲临终前最后的一句话,她对父亲说:“要善视我儿女,务使成材,”至今尤历历在耳。哀哉,母亲的爱伟大而深切,我们一辈子是无法报答的。唐代诗人孟郊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咏出了我们的心声。

    母亲一生虽家庭富裕,但崇扬节俭,从不浪费。穿着讲求实用,不求时尚。吃喝粗茶淡饭,不讲排场。我们除过年走亲能穿上新衣,平常只穿土布长衫,破了缝缝补补。我到上初中才买了一双皮鞋。吃盐鸭蛋必须一分为四,我们一顿只能吃一牙。母亲对己尚俭,对外则很慷慨,乡下亲戚或邻居凡有困难,找到母亲,总是有求必应,毫不吝啬。

    这样一位好母亲,天不给寿,年仅41岁,就撒手西归,使我们过早失去了母爱。在父亲的栽培和关怀下,我们四个儿女都完成了大学学业。虽二弟陈耀生在台湾,兄弟妹妹又分居各地,可我们的中国心都是一样的。在我们的下一辈中,不包括在美国的第三代,共有1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4名,获副教授以上职称5名,这一成就亦可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作者文中所提外公卢梯君,澉浦镇晚清举人,故居在西大街。其子卢宗澄是国际公认的无线电通讯专家,也是作者母亲卢宗仪的胞弟,其孙卢世琛(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在去年《家乡之声》39期头版著文“清明节的思念”,作过详细叙述。

作者祖父陈介轩,又名陈春馀,系上世纪初上海棉布业“日新盛、日新增、日新昶”(简称“三日新”)的创始人之一。作者本人还是鞍钢职工大学教授。作者大弟陈耀生,又名陈宗耀,是已故辜振甫先生至交,曾任台湾官方石油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几年前卸任后,出任辜氏集团化工公司的董事长。作者小弟陈宗煜,上海光明中学高级物理教师,曾在一九九一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上海市黄浦区三届政协委员,现退休在沪。作者妹妹陈秦玉,西安西北工大副教授,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