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受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之邀,我随上海高校研究生教育培训团一行赴欧洲,接受为期三周的培训和考察。趁工作之余,我们游览了欧洲一些著名的旅游胜地。接待方特意安排了德国欧联文化交流中心的资深翻译郭蓓蕾女士作为我们的全程向导。其中的威尼斯之旅竟成了一次我难忘之行。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的亚得里亚海滨,是一座具有1500 多年历史的古城。她是意大利亚得里亚海岸的重要港口,风光旖旎,古迹众多,尤其是那独特的水城风光充满着迷人的魅力,一年四季,游人如潮,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达数百万,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观光胜地。“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不见车辆的城市,虽然人口稠密,却无车马之喧,主要交通工具是舟楫,开门见水,出门乘船。威尼斯古城由一千多个小岛组成,连接各小岛的全是许许多多的小桥。古时候起,人们就利用一种叫做"澉多拉"的小船来回于各小岛之间,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现在“澉多拉”都变成了让游客观光威尼斯水上风光的小型游船了。“澉多拉”小船粗看起来就像以前澉浦城长河里的“划子船”,两头微微翘起,中间载物或坐人,由船老大在船的一头用竹竿撑着两岸使船前进。这些船老大具有娴熟的驾船技术,时而穿过狭小的桥洞,时而驶过狭窄的急弯,“澉多拉”宛如一条小鱼穿梭在威尼斯的“大街小巷”,显得相当的机灵,怪不得当地意大利人称“澉多拉”为“TAXI”,就是我们的出租车意思。我和郭翻译之间的意外对话,就是从谈论“澉多拉”开始的。
坐上“澉多拉”小船后,我触景生情,脱口而出,说:这船我小时候坐过,还撑过,我老家叫“划子船”。话音刚落,郭翻译马上接口重复一声“划子船”?浓浓的乡音使我实然一惊,立刻问她:“郭翻译,您是哪里人?”她答:“我是浙江人”。我随即说:“我祖籍也是浙江人”。她反问说:“先生是浙江哪里人?” 我答:“海盐人”。她跟着说:“我祖籍也是海盐人”。我眼前一亮,马上问:“海盐哪里人?”她答:“澉浦人”。我兴奋地说:“世上哪有这种巧事,我也是澉浦人。”立刻,同乡之情使我们二个人激动得象孩子般地用澉浦话热烈交谈起来,满船的人都被我们在异国他乡的这种真诚乡情所感染,大家都为我们的巧遇而高兴。我告诉她:“我虽然出生在上海,但小时候是在澉浦老家长大。小学是在澉浦西门外石晖桥旁的长河小学读书,是我‘亲亲’(祖母)领大的。所以至今会讲一口澉浦话。”她也告诉我:“真是太巧了,我在海外生活了十多年,今天还是头一次碰到自己的澉浦老乡。我出生在杭州,但小时候住在澉浦西门街廊,也是偓拉亲亲(祖母)一手把我拉大的。所以也会讲澉浦话。”就这样,我一句澉浦话,她一句澉浦话,话匣子一打开,在“澉多拉”船上说个不停,连观赏威尼斯水城的景色都顾不上了。我讲了澉浦的很多趣闻轶事,特别是澉浦这几年的建设变化,她很感兴趣。她问我:“你对澉浦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我告诉她:“澉浦有个侨台联,出一份《家乡之声》,每期都给我寄来,加上我又回澉浦南北湖玩过几次,所以情况知道得多一点。”她听了更加来劲,要我设法帮助联系,最好也能弄一份《家乡之声》,我答应了。她对我说母亲去世了,安葬在澉浦南北湖的永安公墓,所以每隔几年回国一次,随在杭州的父亲一起回乡为母亲扫墓。乡情使我们交谈的话题越讲越多,二个人都交流了离开澉浦后的个人奋斗经历,也谈到了我们这些游离在外的澉浦人今后该如何为家乡作点贡献的打算。澉浦的乡音随着“澉多拉”小船的航行,回荡在威尼斯水城的大街小巷。
虽然几个月过去了,但是异国他乡“划子船”上的巧遇,使我回国后一直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味无穷。
何亚飞,男, 1960年7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澉浦。童年时曾随祖母杨丽宝在澉浦镇澉东村小凤凰(徐匠村)139号生活,就读于附近的长河小学。后回上海读中学。1979年考入上海工业大学,1983年毕业后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任教。1986年考入浙江大学,在力学系攻读和研究机械振动专业方面的学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长期从事机电一体化、先进制造技术方面和专业英语的教学、科研及学院行政管理等工作。曾获得过199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过科研和教研论文10多篇。
按照郭蓓蕾的嘱咐,何亚飞教授回国后的第二天,就和在海盐县国税局工作的堂哥何忠民联系,要求寄一份《家乡之声》给郭蓓蕾。热心的何忠民随即多次和侨(台)联联系,落实此事。后来,郭蓓蕾在给侨(台)联的传真中写道:“寄来的《家乡之声》收到,非常感谢!虽然我没有出生在澉浦,但我的爸爸郭士英,我的奶奶金叶宝都是土生土长的澉浦人。‘老上海’金仲廉是我奶奶的亲叔叔,另外,我奶奶和妈妈的墓都在南北湖永安公墓,所以澉浦是我们的家乡,是我们的根。请保持联系。”
现在,澉浦侨(台)联已经和在德国的郭蓓蕾乡亲建立起通讯联系。